太昊陵位于河南省淮阳县,传说是“人祖”伏羲氏即太昊定都和长眠的地方。陵墓位于淮阳县城以北的蔡河边。太昊陵包括太昊伏羲氏陵和为祭祀地而修建的陵庙,是我国著名的三陵——太昊陵,黄帝陵、大禹陵之一。原占地面积875亩,是一座气势磅薄、规模雄伟、殿图豪华的古代宫殿式建筑群。历来被称为“天下第一皇朝祖圣地。”
太昊陵庙会 当地俗称人祖庙。据考,太昊伏羲陵始建于春秋,汉代曾在陵前建祠。太昊伏羲陵占地36公顷有余,其规模之宏大,建筑之雄伟,世人叹绝。太昊陵庙会的声势之大、会期之长为中原地区庙会所独有。每年自农历二月二日始,至三月三日止,会期一个月。
淮阳城北的太昊伏羲陵,当地俗称人祖庙。据考,太昊伏羲陵始建于春秋,汉代曾在陵前建祠。太昊伏羲陵占地36公顷有余,其规模之宏大,建筑之雄伟,世人叹绝。太昊陵庙会的声势之大、会期之长为中原地区庙会所独有。每年自农历二月二日始,至三月三日止,会期一个月。
朝祖进香是庙会的基本内容。相传农历二月十五日是人祖伏羲的生日。伏羲与女娲一起,土造人创立八卦,制定嫁娶,奠定了中国早期文明。由善男信女组成的朝祖进香会,高举黄绫青龙旗,手捧香楼,肩挑花篮,在器乐声中,十分庄重地向人祖焚香跪拜,表达对祖先的崇敬。大凡祭祖朝香者,都要从家乡带来一把泥土,进香之后,添洒在伏羲陵墓上,寓意子孙繁荣昌盛。
太昊伏羲氏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人类始祖,传说是他和女蜗氏共同繁衍了人类。他教民从事渔猎畜牧,发明文字,创制八卦等等,是原始先民进入父系社会以后创.造出来的一位伟大的男性始祖神。
太昊伏羲陵位于淮阳县城北三里。据考,太昊伏羲陵始建于春秋,汉代曾在陵前建祠。唐、宋两代帝王都曾下诏扩建陵园,祭祀太昊伏羲。现存太昊伏羲陵为明正统十三年所建,后经明、清两代多次增建修葺。
太昊伏羲陵占地540 余亩,其规模之宏大,为陵园建筑中所少见。陵园由墓地和庙宇两大院落构成,均有高墙围护,墙内俗称为“紫禁城”。紫禁城外是内城和外城。整个陵园建筑以陵墓为中轴线,由南向北展开,依次有九龙照壁(今无存):午朝门、玉带河石桥、道仪门。过仪门是先天门,为砖拱大门的台阁式建筑。再往北就是太极门,门上挂有“太昊伏羲之陵”蓝色匾额。太极门前是玉带路,通东华门和西华门。太极门内东百两侧是钟楼和鼓楼,往北迎面是统天殿。统天殿位于陵园正中,是陵园的最大建筑,飞檐抖拱,红墙黄瓦,龙凤大脊,气势恢宏。人祖太昊伏羲氏之神像就供奉在统天殿内。伏羲像蓬首跣足,头生双角,身披树叶,腰围兽皮,手托先天八卦。伏羲左右有炎帝、黄帝、少昊、颛顼的塑像。
统天殿后为显仁殿,再往后是寝殿、寝殿后面就是人祖太昊伏羲氏的陵墓。伏羲墓高20余米,周长150 多米,上圆下方,有天圆地方之意。陵墓前有一通巨大的青石墓碑,因年深久远,已风化剥蚀,但“太昊伏羲”几个大字还依稀可辨。传说,墓碑上所刻之字,为宋代才女苏小妹用汗巾蘸香粉所写。陵墓上种植白檀翠柏,绿郁苍劲。
墓匠的后面就是伏羲的蓍草园。传说,伏羲曾用蓍草画卦占卜,为民除灾祛病。因此,后人称蓍草为“神草”。
太昊伏羲陵建筑之宏伟,令世人叹绝。民间传说,伏羲陵是明太祖朱元璋为了报答伏羲氏的救命之恩而仿照明皇宫的格局建造的。
太昊陵庙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6000多年前,据史书记载,中华民族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曾定都宛丘(淮阳)。他“一画开天分阴阳,推演万物定乾坤”,在以陈为中心的黄淮平原上,拉开了华夏文明的序幕。他发明网罟,教民渔猎畜牧,开创了原始畜牧业;他自认风姓,教人循规蹈矩;他制嫁娶之礼,使原始生民摆脱了愚味的群婚状态;他发明了最原始的乐器琴瑟,教人礼乐之大化;他以龙纪官,号曰龙师,分理海内;特别是他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观万物,创立八卦,结束了结绳记事,开启了人类的智慧,开创了人类文明的先河。他的一系列的发明创造,犹如永不熄灭的明灯,照亮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伏羲因此成为一个划时代的人物,被后世推崇为“三皇之首”、“人文始祖”,成为中华民族尊崇敬重的人祖、龙祖、中华共祖。 为纪念伏羲的功德,在太昊伏羲氏的长眠之地淮阳建有陵庙。据史书记载:淮阳春秋时已有伏羲陵墓,汉代以前在陵前建祠,唐太宗李世民颁诏“禁民刍牧”,宋太祖赵匡胤诏立陵庙,自此始有固定的供祭之日。至明清两代又屡加修葺扩建,太昊陵规模宏大,华彩璀璨,伟美壮观,朝祖庙会更加红火,热闹非凡。